【陳漫之】從寫詩的角度看人與人工智甜心寶貝聊包養網能的差別

從寫詩的角度看人與人工智能的差別

作者:陳漫之

來源:弘道書院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臘月廿四日壬申

         耶穌2018年2月9日

   

【弘道書院按:2017年7月1日,包養條件弘道書院與敦和基金會聯合主辦了“儒家人倫與人工智能”座談會。以下是陳漫之師長教師的發言。】

 

從寫詩的角度看人與人工智能的差別

 

感謝姚老師的邀請,明天的議題是一個既前端可是又很切近的問題,很榮幸與列位老師來配合探討。我對詩詞方面一向有濃厚的興趣,比來機器人小冰出了一本詩集,這惹起我們廣泛的關注。不但是文學界,大師都很關注。機器人能夠寫詩了,這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么?明天我想談三個方面,借此提出一些問題,可是我覺得不急于尋求謎底,能夠謎底就在問題自己當中。在對問題的提出和探討過程中,我們能夠隱約感覺到謎底的曙光。

 

我提的第一個問題是人為什么要寫詩?人寫詩這個活動的本質是什么?就這個問題我簡單談談本身的懂得。我們前人說“詩言志”,就是在心為志發言為詩。那么詩是什么?詩是最直接地表達你內心世界的設法,你的感情。我覺得能夠在一切的藝術門類當中,詩是最直接的,因為它只依賴于起碼的前言,就是語言。我高興了或許悲傷了,就天然的表達出來,甚至不需求格律,只是簡單的表達出來。可是最主要的是發自于內心,能夠有誠作為一個出發點,這樣寫出來的詩就能惹起別人的共鳴,它有價值。詩是我們內心境感表達的需求。

 

孔夫子講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剛才我聽姜老師談到鄰居關系、親近關系,其實孔子談詩的角度,是站在關系當中開始的。詩不是平白無故產生的,它是可以在關系中孕育,並且反過來又感化于關系的。就像劉增光老師講的,“興”是發自內心的感情,是包養犯法嗎一種內心的觸發,觸發出來之后“可以觀、可以群、可以包養網VIP怨”。觀,觀六合、觀草木、觀鳥獸蟲魚。群,他可以通過詩來親身經歷我們在群體當中的地位,彼此之間的關系。他可以怨,我們內心sd包養有所怨,或許對現實有一些不滿意,我們可以諷喻,這些都是可以包養網單次通過詩來表達的。

 

別的,我們人在寫詩的時候是怎樣一個狀態呢?通過對這個狀態的探討,我們或許可以親身經歷本身和機器人的差別。我們包養合約說詩人的詩良多是窮而后工,我們看歷史上第一流的詩人,良多人是經歷了良多波折、磨難,甚至在饑冷交煎的時候寫出了第一流的詩。杜甫有一首有名的五言詩,《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就是在人生最困頓的時候寫出來的。

 

嘉賓:往我們老家,當時叫奉先。一路上連飯都沒有吃,雪窖冰天。

 

陳漫之:對,他抵家的真實情況是,“季子餓已卒”,最小的孩子已經餓逝世了。杜甫在這樣的一個狀況下,他寫出了這首詩,后人評價這首五言詩是他的壓卷之作,是最好的。為什么?他發出了性命的最強音。詩人的學習積累是怎么樣的呢?不是像機器人小冰那樣,在幾百個小時之內讀了幾多位近現代詩人的詩敏捷的積累出來。這些詩人是從小到年夜,不斷的接觸現代先賢的作品,同時又感觸感染人世間的各種苦難經歷,在這個過程當中對詩不斷的產生認識上的升華。在這個升華過程中,他的學習方法能夠是漸進的,有的時候能夠是間歇的。人的積累是漸進的,能夠數年之間只讀一本書長期包養,漸漸的體會。好比我有一段時間就拿著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讀,一兩年一向放在枕邊讀,受害很年夜。

 

可是機器人可以敏捷的包養俱樂部“吃”良多東西,敏捷的“消化”,這個過程和人是包養網推薦有差別的。人的成長是一個很安閒的過程,像姚老師說的,他包養甜心是一個生生的過程。這個生生的過程,不是像機器人那樣可以簡單量化的,這是很奧妙的過程。人寫詩當下的狀態很主包養網dcard要,人寫詩的狀態是怎么樣的?像劉老師說的,他是一種興包養平台感的過程。既然是興,就是一剎那間的觸動,就是在這一刻,就是在這個處所,然后產生這一首這一句,它具有很強的獨一性,就在當下。這種當下性就決定了它跟機器人寫詩還是有最基礎的分歧。

 

機器人有一個法式,好比我們輸進往“雁棲湖”三個字,小冰就會敏捷的搜羅從古到今一切的詩人寫過的關于雁棲湖的詩,她很快會篩選出來,因為她的計算才能很強,會很快給包養意思出謎底。她寫的雁棲湖的句子能夠很美,她可以把最好的句子、最好的辭藻呈現出來。但是是不是我們明天在雁棲湖當下的這種感觸感染呢?她沒有當下的感觸感染,我們把機器人放在雁棲湖邊上,或許放在橋上,跟把她放到北京二環里邊,大要沒有差別,她寫出的能夠是一樣的東西,她沒有這種觸發,這一點很是主要。這是剛才說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人為什么要寫詩,人寫詩的本質是什么?

 

總結一下:人寫詩的本質是最直接地抒發,運用最簡潔最直接的手腕表達本身的內心世界。這種表達就打上了我們心的烙印,姚老師說“人之異于機器也幾希”?這個“幾希”奧妙在“幾”這個字,這個“幾”就是一點點,不是良多。有的時候看起來彼此沒有什么差別,就是一點點。這個一點點,用前人的話說,就是“六合之間一點靈明”,就是隱約一點那種心靈的閃光。可是縱使六合日月之明,都是可以由這一點擴散生發出來,這個“幾希”姚老師講的很好,很值得我們深刻體會。

 

剛才討論人寫詩的狀態,第二個方面我談機器人寫詩是怎么樣的狀態?機器人會寫詩嗎?他的作品本質是什么?我們從概況看,機器人小冰寫的句子,的確有一些滋味。因為有伴侶將她的“詩”發到伴侶圈,我也讀了,確實感覺有一點滋味,有一點后現代,又不是完整費解,讓你感覺到某種感情的吐露,對你內心有所觸發。良多伴侶說寫得好,有人說比我們人寫的好。怎么辦?我們還要不要寫詩?

 

這個“有一點滋味”是什么意思呢?來自于哪里?我們在一個群里討論過。小冰有一個強化學習的過程,她接觸的作品,也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長期包養她篩選出一些詞匯,表達某一個情境某一個意思,而這個“包養站長情境”和“意思”能夠早已存在于我們的語言世界中,存在于我們的內心深處,天然的勾起來我們某種感觸感染,所以我們會覺得“有一點滋味”。我的懂得是,他這個“滋味”能否只是一些高速運算產生的“碎片”?分歧于我們剛才提到的,由興感生發出來台灣包養網的那種即時的感觸感染。那么當下性方面,在及時性方面,人和機器在心靈的即刻觸發方面,能否是一個很年夜的差別?

 

機器人寫的詩,寫出來怎么樣呢?他不寫又怎么樣呢?我們人寫出來詩怎么樣?我們不寫又怎么樣?這是一個問題。我們現代的詩人,有幾年甚至很長一段時間一首詩也沒有,可是他包養網車馬費寫的頻繁的時候,三天兩頭都有詩。人無情感表達需求的時候,有感觸的時候會天然的寫,好比明天我到雁棲湖這里,見到列位老師很高興很有感觸,能夠我會寫一首詩,這是真實的感觸感染。可是機包養一個月價錢器人會嗎?我寫了之后,結果是我能夠讀給大師,大師會跟我有所回應,而我又在這回應的過程中有所感悟。機器人小冰寫了詩之后,誰來讀它,誰又來跟他回應呢?這個詩對她本身又意味著什么呢?我們前人說,“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這樣一封信,珍愛到在袖子里放三年而不會丟失落。還有杜甫說“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三年包養網推薦間就獲得兩句詩,小冰這個一分鐘甚至可以獲得兩百首詩。這個詩我寫出來,對我的性命對我的內心是有觸動的,“一吟雙淚流”,我會流眼淚,詩和我的內心是有關系的。只要在彼此的關系當中,我們才幹體察出這種創造的價值,否則我們不了解他寫的是什么東西,沒有興趣義,這包養感情是第二個問題。

 

先探討了人為什么寫詩,然后是機器人為什么寫詩。可是我覺得我們不克不及只逗留在這一個步驟,是機器人寫詩好,還是人寫詩好,是詩或許不是詩,這些還沒有討論到問題的最基礎上。上面我想由今生發第三個問題,機器人寫詩,甚至不但寫詩,包含寫字畫畫等種種藝術創造活動,這些跟我們有什么關系?跟我們的生涯有什么關系?在這方面的討論對于我們的生涯有什么價值?我稍稍亮出本身的觀點,我覺得我們討論這些問題的重要價值,是警戒人的機器化。從某個水平上講,我們人類能否能夠正靜靜淪為不斷追逐欲看的機器。

 

關于機心和人心自古以來就有討論,古時候有個故事:有父子二人,兒子常到河邊看海鷗,他可以很安閒跟海鷗一路玩兒,海鷗落在他的肩膀和手上,沒有絲毫戒備,天天這般。可是有一天他的父親說,你給我抓一只海鷗來。他還沒有抓呢,往那一站,海鷗似乎有所察覺,天然就飛走了,不再落下來。這就是機心和人心,是很奧妙的。我們看似是把人和機器分開來,彼此這樣對待。我們現在甚至恐懼機器人將來無情感,有倫理品德判斷,甚至懷疑將來我們會不會被機器人所制約?實際上我覺得要回到問題的最基礎,這能夠是我們內心兩種氣力的對決。就是人心和機心的對決,或許是你的安包養sd閒之心和你的欲看之心的對決,這個對決從古到今一向持續。可是明天這個對決已經白熱化了,到了我們不得不深刻反思的一個水平。

 

我們一方面發明機器,試圖不斷使我們的身心獲得束縛,在過往的歷史當中,我們也的確獲得了很年夜水平的束縛。但另一方面,我們似乎也越來越將本身的身心束縛在對機器的依賴上。我們現代人,借使倘使離開機器,便覺得掉落落沒有依附,甚至似乎喪掉了本有的勞動才能和思辨才能。我們通過mobile_phone伴侶圈和五湖四海的伴侶堅持聯系,但同時我們變成了低頭族,我們減少了良多和親人伴侶促膝交通的機包養感情會。在繁華年夜都會,我們通過百度地圖引領標的目的,但一旦脫離它,我們很不難迷掉標的目的。我們通過互聯網輕易的查找到我們需求的知識資料,但是我們的判斷力能否也包養條件鄙人降,人生成的仰觀俯察的才能能否也在喪掉。我們的生涯,能否漸漸變得僵硬僵化,而究其緣由,或許正在于我們過度地依賴機器,我們依附機器來滿足我們不斷增長的欲看,而忽視了我們的內心性命親身經歷,而這恰好是人之為人之地點。

 

仍舊以詩為例,後面談到,當人有發自內心的性命親身經歷進進文字的時候,你寫的詩就有能夠接近李白杜甫,就是第一流的。可是假如沒有的話,你甚至不如小冰寫的詩,還不如機器人寫的。因為機器人具有很強的學習才能,她可以把握良多辭藻,甚至把握格律,假設有懂詩詞格律的人編寫法式,讓她了解怎么對仗押韻,她確定能sd包養寫出在格律上不亞于前人的詩,我信任她有這個才能。那么我們假如缺乏性命親包養妹身經歷的注進,那么我們是不是就成為了機器人?我們或許遠不如機器人聰明靈敏?

 

現在我們看到機器人開始寫詩了,這樣完整是感情表達的工作,好象他都能夠替換我們往做了。我們真是感覺到“人之異于機器也幾希”了,假如這一點差別都沒有的話,我們人之為人的本質安在?這是值得認真思慮的。所以我對這個問題的反思是:人工智能能帶給我們什么?同時我們在接收他們的過程中,在跟他的交通對話中,我們在關注他的問題的同時,是不是更應該關注我們本身的問題?他們的問題是內在的,是一個表象的東西。我們本身的問題呢?或許說他們的問題本質上能否就是我們本身的問題?

 

我們看到機器人寫了詩,有一些人很激動,滿足了本身對于人工智能高速發展的一種等待、一種獵奇。可是一方面又在談他的恐怖,你希冀他帶給我們這種別緻安慰的東西,你又擔心懼怕他?這兩種感情在我們心里是怎樣一個博弈?我們應該回頭仔細體會一下我們的內心世界。

 

接著剛才姚老師的話題,他提到人工智能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解脫出來,讓我們的生涯更閑適。我一方面贊同姚老師的包養情婦觀點,但也有一些紛歧樣包養甜心的體會。人從上古時代,從古到今一向在尋求這個,就是盼望從艱難的勞作中能夠解脫出來。一開始是發明簡單的東西,好比石斧骨針,到后來發明簡單的手工機械,再到后來年夜工業時代,發明年夜規模的機器,現在的人工智能,就是沿著這樣一條路一向發展過來的。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可以說是東西的延長。我們對東西的需求是怎么樣的一個“度”?我們對它們的請求,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水準?它們的確可以讓我們的生涯變得閑適一點,生涯可以更安閒一點。姚老師說,我們不需求天天坐班,騰出時間來,大師談談詩、談談文學,或許我們往游山玩水,親身經歷生涯的美妙。這樣當然很好,但我倒覺得這個也是需求反思警戒的,因為太閑的時候,能否人的內心就沒有了著落?沒有了依靠?

 

嘉賓:不下班心里慌。

 

陳漫之:對,因為我們都有這方面的生涯親身經歷。好比我舉我的姥姥為例,她92歲往世,在他往世頭些天,她坐在炕上,雖然人已經糊涂,可是她依然不斷地做一件事,就是把被單子展開來又疊好,這樣不斷的疊。她干了一輩子的活,從沒有閑下來,只要在干活中,她能夠獲得撫慰。我們總結她長壽的緣由,她一輩子受了良多苦,不講究飲食,也不重視養生之道,就是不辭勞苦地干活。她在勞動中把內心的緊張或焦慮消解失落了,她的心在勞動中獲得安住。我覺得這也是一個角度,可以幫助我們考量本身。

 

一方面我們盼望獲得必定水平上的閑適,另一方面,這個閑適又是無限度的,能夠我們終生無法脫離勞苦。可是我們試圖脫離勞苦,就是在這種無法脫離又不甜心寶貝包養網斷試圖包養行情脫離的過程中,親身經歷到人生的美妙,性命的美妙。也許我們性命的價值,一切的美妙和幸福的親身經歷皆源于此。荷爾德林說:“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年夜地上”,我特別喜歡這句話。因為充滿勞績,實在是人所難免,我們了解一下狀況習年夜年夜也是一樣,他這兩天正到噴鼻港往,免不得來回奔走。可是人可以選擇詩意的棲居,因為人有這顆心,人可以通過自心的氣包養犯法嗎力在這個世界上尋包養行情求解脫。我們不是依賴于外界獲得解脫,而是依賴于自心獲得解脫,我覺得這恰是人的可貴之處。

 

我們談了半天人心,人心之可貴也正在這里。以后人工智能究竟將發展到什么水平?我們現在也無法假設。假設跟不上發展,可是我們信任一點,就是信任人心。儒家講誠,這個誠是最基礎,藝術創造需求誠,做其它任何工作都需求誠。假如以這個為出發點,我覺得對于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我們便能從中發現積極的意義,對于此中的一系列問題,我想我們也能夠積極應對,我們有這個信念。我就分送朋友這么多,謝謝列位老師。

 

責任編輯:柳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