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東】由年夜一統而通三統:中華求包養網站比較平易近族配合體何故勝利建構?

原標題:中華文明何故賡續不已

作者:郭曉東(復旦年夜學哲學學院傳授)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發表,原載中國社會科學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蒲月廿七日癸酉

          耶穌2023年7月14日

 

中華文明的主要特質之一,就是數千年來薪火相傳、從未斷絕。中華年夜地雖然歷經改朝換代,但中華文明始終賡續不已。這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個獨特現象。中華文明之所以能賡續不已,當然可以從中國獨特的地輿條件等諸多原因加以說明,但更主要的是,我們可以從中國文明傳統自己找到對這一現象的內在解釋,即中華文明傳統決定了它能夠延綿不絕。

 

崇奉基礎與哲學根據是中華文明賡續不已的內在驅動力

 

任何一種源遠流長的文明,其焦點觀念都離短期包養不開一個堅實的崇奉基礎與哲學根據,中華文明亦然。在起始之初,中華文明就已經具備相當堅固的天道崇奉。《尚書·康誥》篇指出:“我西土惟時怙冒,聞于天主,帝休。天乃年夜命文王,殪戎殷,誕受厥命。”此謂周人之有全國,實乃上天降命的結果。但在周人的心目中,天命并不是永恒地被賜予,是以有“天命靡常”(《詩經·文王》)之說。在周初的統治者看來,能否能獲得上天的眷顧,完包養甜心網整在于人間能否有“德”,掉德也就意味著掉往天命,是以又有“皇天無親,惟德是輔”(逸《書》,《左傳》僖公五年引)的說法。而君王能否有德,則可從平易近情平易近意中體現。《尚書·康誥》指出,“天畏棐忱,平易近情年夜可見”。由此可見,周人的天命崇奉,事實上是在天道與人性的交互關系中被確立的。

 

《年齡》對這樣一種天人關系做了更系統的論證。《年齡》開篇書“元年春王正月”,東漢何休在《公羊解詁》中指出,這里的“元”是在六合判分之前的“元氣”,由“元氣”判分六合之后,就有了四時,而春為四時之首,所以《年齡》在“元年”兩字之后緊接著就是“春”字。《公羊傳》稱“王”為“文王”,何休指出,之所以這般,是因為“王”字緊接在“春”字之后。依照他的解釋,周文王是周始授命王,是天之所命,所以這個“王”字寫在了“春”字后面。也就是包養價格ptt說,“元年春”就意味著天命地點,而“王”字則意味著包養情婦是受天命的王者,這一受天命的王者為后世奠基了包養情婦政教法式,從而何休把“王”稱為“人性之始”。所謂的“人性之始”,我們可以把它懂得為文明的開端地點。王者授命之后,要布政施教于全國,則王者包養軟體之政教逐一系之于“正月”,是以“正月”就被公羊家看作“政教之始”。

 

包養感情

從上述論證看,人性本之于天道,無論是作為“人性之始”的“王”,還是作為“政教之始”的“正月”,都必須具有天道的符合法規性。合“人性”與“政教”,可以說配合構成了中華文明的基干內容,就此而言,《公羊傳》也為中華文明賦予了相當堅實之天道崇奉的哲學基礎。當然,從另一方面來講,這里說“天道”,并不是說對“天”要有一種自覺科學的態度。董仲舒也認為,王者之所以能夠獲得天命,同樣是人間盡力與作為的結果,是“全國之人齊心歸之,若歸怙恃”(《漢書·董仲舒傳》)的結果。董仲舒說:“王者,平易近之所往;君者,不掉其群者也。故能使萬平易近往之,而得全國之群者,無敵于全國。”(《年齡繁露·滅國上》)由此可見,君王所以能統治全國,是他能得全國之群,從而為萬平易近所歸往。在這一意義上說,天道當然被視為中華文明之哲學基礎,而事實上又不成能離人性而矗立。唯有人性與天道“相須成體”,我們才可以將天道崇奉視為中華文明的哲學基礎。

 

恰是在天道與人性“相須成體”的意義上說,《年齡》之“年夜一統”才逐漸成為中華文明的焦點信心之一。“年夜一統”并不包養網站是簡單的政治一統,而應該看作天人的一統,其實質在于以“天”正“王”,其內容則落短期包養腳于“人性”與“政教”,也就是德禮和刑政,由此構成中華文明歷世不衰的政短期包養道傳統。

 

改朝換代不否認歷代共通之文明價值

 

一種文明能夠生生不息,意味著它不因世俗政權的更迭而興衰。在中國歷史上,歷經無數次改朝換代,但這些都沒有影響到中華文明的傳承與延續。此中一個很是關包養留言板鍵的緣由就是,在改朝換代的過程中,雖然易姓改號,但后來的勝利者往往都會承認前一王朝在政治上與文明包養俱樂部上的符合法規性。

 

按《年齡》的常例,每年第一個包養條件月是正月時,要寫“王正月”;第一個月是仲春,寫“王仲春”;首月假如是三月包養價格ptt,則要寫“王三月”;其他月份則不在月份前加寫“王”字。在公羊學家看來,這里體現了孔子作《年齡》的深意。在他們看來,夏、商、周三代的歷法各不雷同,假如以周代的歷法為參照系,夏代的正月是周的三月,商代的正月是周的仲春。那么,《年齡》經里記載的正月、仲春與三月,便分別是周、商與夏三代的“正月”。《年齡》在仲春後面寫“王”字,意味著它是殷商一朝的“王正月”,表白殷商一朝的“王”也是具有天命符合法規性之“王”。《年齡》在三月後面寫“王”字,事理亦同于此,表白夏朝的王者也是“包養留言板王正月”包養意思的“王”。《年齡》通過“王仲春”“王三月”這種特別寫法,表白承認殷、夏兩朝的政權與周一樣,同樣受之于天,同樣具有天命的符合法規性。這樣,《年齡》就兼具了三代之“正月”,也就兼具了三代之政教與文明。《公羊傳》視“王正月”為“年夜一統”,而三代之“正月”既然兼存于《年齡》之中,那么也就表白三代之“統”是可以相通的,所以公羊家稱之為“通三統”。

 

《年齡》既然以“通三統”的方法承認前兩朝政治的天命符合法規性,于是公羊家進一個步驟提出了“存二王后”的說法。在公羊家看包養意思來,每一個新王朝興起,就應當保存以前兩王朝之后,為之封土建國,授予最高的爵位,讓他們仍然遵照前王朝之舊傳統與舊軌制。這樣就表白歷史上各王朝之“統”均是符合法規的,其治世之法都具有天道的公道性,值得新興王朝加以借鑒,從而以成新一代之治法。

 

這一觀念對于中華文明史來說,意義至關嚴重。根據這一觀念,新成立的王朝在理論上均能承認前一代王朝的政治符合法規性。事實包養ptt上,承認前朝擁有天命的符合法規性,也就意味著新朝的成立也具有天命的符合法規性,是受之于天而非取之于人。朱元璋在洪武元年正月頒布的《即位詔》中,也表白了明王朝對元朝正統位置的認可。而明王朝的符合法規性,則樹立在元朝“今運亦終”的基礎上,也就是說,恰是元朝天命不再,才有了明王朝之應天而興起。

 

是以,根據“通三統”的道理,王朝可以更迭,但王朝更迭背后的邏輯是“天之歷數”的體現,得此天命者方為“正統”。假如說“年夜一統”是從天道與人性的相須關系中奠基中華文明所具有的基礎價值;那么,“通三統”說則從兼具三代之“正月”而承認過往王朝也具有天道之符合法規性,意味著對過往歷代共通之價值觀包養dcard念的認可、學習、繼承與守舊,由其中華文明方得以綿綿不絕、傳承不已。

 

中華平易近族配合體意識使得中華文明賡續不已

 

活著界文明史上,許多文明的興起都與異族的進侵有著極年夜的關系。中國現代也歷經異族進侵,少數平易近族時有進主華夏,但無論若何,中華文明不僅沒有遭到毀滅性的摧折,反而通過與這些文明的充足融會,加倍枝繁葉茂。其所以這般,可在傳統儒學的“夷夏之辨”中找到謎底。

 

“夷夏之辨”是先秦儒學的一個主要論題。在年齡時期,蠻夷屢次侵擾諸夏,所以包養甜心先秦儒家特嚴夷夏年夜防。《左傳》成公四年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從而視蠻夷為“非我族類”。《年齡》魯成公十五年,“冬,十有一月,叔孫僑如會晉士燮、齊高無咎、宋華元、衛孫林父包養合約、鄭令郎鰍、邾婁人,會吳于鐘離”。《公羊傳》說:“曷為殊會吳?外吳也。曷為外也?《年齡》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蠻夷。”《谷梁傳》也說:“會又會,外之也。”按《公羊》《谷梁》之義,《年齡》先寫魯國年夜夫叔孫僑如會諸侯之年夜夫,然后再寫會吳,這是因為吳被認為是“蠻夷”之國,要將它與諸夏其他國家區別對待,這即所謂的“外蠻夷”的態度,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包養網評價夷夏之間的界線。《年齡》對齊桓公、晉文公給予高度評價,就是因為他們能夠攘蠻夷而救中國。《論語》中記載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袵矣(《論語·憲問》)。在孔子看來,管仲與齊桓私有攘蠻夷的功勞,在蠻夷交侵中國的危機時刻,解救了中華文明,其功莫年夜焉。

 

可是,這種將夷夏之辨視為一種現代意義的種族或平易近族之分別的說法并不克不及全盡《年齡》之義。皮錫瑞曰:“《年齡》時蠻夷,非真蠻夷也。吳,仲雍之后;越,夏少康之后;楚,文王師鬻熊之后;而姜戎是四岳裔胄,白狄鮮虞是姬姓,皆非異種異族。”《年齡》所謂夷夏之辨,并不克不及簡單地同等于現代平易近族學意義上的少數族裔與主流平易近族的區別。

 

那么,夷夏之間的區別究竟安在呢?唐代經師孔穎達在注釋《左傳》時說:“中國有禮儀之年包養網dcard夜,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也就是說,華夏之為華夏,正在于華夏文明所表現出來的“禮儀之包養一個月價錢年夜”和“服章之美”。公羊家也有同樣包養sd的見解。《公羊傳》隱公七年,何休注“不與蠻夷之執中國”時指出:“中國者,禮義之國也。執者,治文也。正人不使無禮義制治有禮義。”按何休的說法,“中國”是“禮義之國”,則“蠻夷”“無禮義”。由此可見,所謂夷夏之分野,不在于種族與地區,而在于文明的認同。童書業也指出:“至年齡時人所謂‘華夏’,實是文明偉包養ptt年夜的意思;所謂‘中國’,即是全國之中的意思。”(《年齡史》,上海古籍出書社2019年,第122頁)由此可見,“中台灣包養國”并不是一個單純地輿學或政治學的概念,同時也是一個文明論意義包養sd上的概念。中國之所以為中國,恰是因為它是這一文明的承載者。

 

在《年齡》家看來,這意味著夷夏不是絕對的。當蠻夷認同與接納諸夏文明時,那么蠻夷就可以進于諸夏。在這一意義上的夷夏之辨包養網心得,與其說是為了“殊蠻夷”,毋寧說是論證了蠻夷可以有機地融進中國之中,從而“為中華平易近族的不斷融會與最終構成,做出了一種最為恰當的理論說明”。在中國歷史上,雖然不斷有少數平易近族政權侵擾中國,甚至統包養心得治中國,但這些少數平易近族也在不斷地接收華夏文明。中華文明通過不斷吸納分歧平易近族的優秀文明,最終不包養管道分夷夏,都融進中華平易近族配合體意識的大水當中。

 

綜上所述,中華文明之所以能薪火相傳、賡續不已,恰是由其文明內在地決定的。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文明事實上是自覺地被形包養網比較塑成為“中華文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凸起的連續性,從最基礎上決定了中華平易近族必定走本身的路。假如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成能懂得現代中國,也不成能懂得現代中國,更不成能懂得未來中國。”

 

責任編輯:近復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